郑州七中    联系我们    English
小行为 大问题
作者:七中分校 发表于:2013-04-28
近日,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公布了2012年开展的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。调查显示,14%的小学生和13%的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。
  其实,学生的很多坏习惯背后,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。作为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,是如何看待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的?哪些问题是容易被教师忽略却又影响深远的?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?本次夜话关注——
  聚焦
  关注“优生病”  □ 王家成
  优生因为优秀,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被成绩所掩盖,更容易为教师所忽略。
  一是自大,唯我独尊。优生成绩好,能为班级争得荣誉,往往是重点“保护”的对象。这就导致有些优生滋生了特权思想,产生了唯我独尊、骄傲自大的心理。
  二是自私,责任缺失。优生中有这样的现象:以自己为中心,有一种不愿帮助他人或认为帮助他人会耽误自己的心理。他们对班级事务不闻不问,主人翁意识淡薄,长此以往造成了社会责任感的缺失。
  三是娇气,难承挫折。由于学习成绩好,优生很少品尝到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,这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,一旦遇到“打击”会情绪低落,个别的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。
  四是嫉妒,好斗心眼。有些优生随着荣誉增多,会慢慢变得虚荣、自私、心胸狭隘。他们会为教师的一句表扬或批评、一次考试分数的高低、一次荣誉的得失而相互说长道短,不能容忍同伴超过自己,看到有人比自己优秀,就不舒服。
  五是满足,安于现状。相对来说,优生智商是高一些,学习即使不那么努力,成绩也会名列前茅。这就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心理上往往容易满足,不求上进。
  六是焦虑,害怕失败。有这样的优生,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,却感到“高处不胜寒”。每次考试前,总会失眠,怕考不好。一旦考完后又怕考砸了被同学笑话,对不起老师,而且这种心理现象具有不稳定性和发散性特点。
  以上6种“优生病”,应该引起教育人的关注。让优生尽可能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,最终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,也是“素质教育”的应有之义!(湖北省宜城市龙头中学)
  
  莫让“走神”毁掉灵性  □ 鲁言平
  每个班都会有几个特殊的孩子,看起来挺机灵,学起习来就比较吃力了,上课老走神,作业也拖拖拉拉的,经常完不成。通过长期的观察以及跟他们谈心,我发现这些孩子自己也很苦恼。对于走神的事,孩子们也知道,为此精神压力很大。
  对待这些走神的孩子,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除了唠唠叨叨地劝说,就是大声地斥责,个别冲动的家长甚至拳脚相加。而这样做的后果是,孩子的症状不但没有改善,反而灵性也给毁掉了。关注“走神”研究的英国斯科勒研究室发现,走神是大多数人正常的现象,全凭自己就意识到在走神的人,更富有创造力,也更有灵性。
  因此,我认为对于这类的孩子,家长和教师更应该给予关注和关爱。
  首先,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。这些孩子不是因为懒惰而走神,而是因为:1. 头脑中的想法特多,特别是看了动画片或者玩过游戏的孩子。2. 心理上承受了过大的压力,特别是家长过高的期望,让他们不常常堪重负。3. 教师的授课方式呆板,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。
  其次,家校双方要共同交流研究。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,也不能甩包袱置之不理。要根据学生走神的不同原因,进行区别对待。
  再其次,要教给孩子克服走神的方法,如:自我暗示法、记录法、情境想象法、自我奖惩法等。特别是要教给孩子听课的技巧:做好课前预习,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、难点;调整听课的心理状态;有意识地寻找问题,发现疑点,激发听课兴趣;追寻教师讲课的思路,找出自己的困惑,及时提问等。
  无论如何,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灵性,别让呵斥和粗暴,使孩子陷入“走神”的恶性循环之中。 (山东省栖霞市蛇窝泊中心小学)
  
  携手走出家门  □ 吴其林
  不知从何时起,宅男、宅女成为自我封闭者的代名词。那些喜欢宅着的,除了青年人,亦不乏学生。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时常想:为何孩子在孩童时活泼好动、乐于外出,上了中学以后就整天宅在家,不愿出门了呢?除了年龄特征外,应当有其他方面的因素。
  我以为首先是大环境,学校里推行的是封闭式管理,孩子回到家也是被安排,缺乏自主的时空。长期的厌烦与压抑,往往形成无声的反抗,特别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,往往用这样的“宅”,以示抗议。其次,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心与心的交流。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地训孩子、问成绩、催学习,久而久之,孩子就没有什么话可说了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和助长了孩子的孤僻与封闭。再其次是网络的诱导。个别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,放任自流,致使孩子沉于网络,痴于游戏。在纠正孩子习惯方面,又缺乏科学的引导,导致孩子身陷其中,不能自拔。
  怎样才能帮孩子走出家门?我想家长得做到四个“有”:一要有心。家长要善于观察,经常与孩子交流。特别是回家后,要充分地让孩子表达,说学校,说同学,说班级趣事,家长要当好听众,善于从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,进行适时的指引。二要有情。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,将心比心地想一想,多听取孩子的建议与看法,即便孩子有网瘾,也不能一味地用“拔网线”等硬措施去制止,要和孩子共同协商、制定方案,限定上网时间,逐步改进,切不可急于求成。三要有时间。家长可以经常做一些亲子活动,如一块读书,一起晨练,一块挖野菜等,让孩子走出去。四要有标杆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,更是孩子学习的标杆。家长要以身示范,靠行动来说话。比如家长要求孩子不看电视、不上网,那么首先自己要做到。在这样的示范引导下,家长才能与孩子携手走出家门,拥抱生活,拥抱社会。 (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)
  
  向“拖延执行”说“不”  □ 罗晓玲
  做教师的,经常会遇到学生对学习任务拖延执行的情况。而伴随着学生拖延行为的是极度压抑和焦虑、自尊心低落等消极情感状态。如何矫正学生拖延执行的问题?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。
  1. 要不断强化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清醒认识。教师应时常督促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,提醒他们知道自己当下应完成的任务及其意义,不能迷失方向。
  2. 激发兴趣与热情。要尊重学生的兴趣,从兴趣入手寻找学习的突破口。对于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,不妨采用降低难度的办法,使其获得成功后逐步产生学习兴趣,增强学习热情。
  3. 合理建立竞争机制。要使孩子变“被动”为“主动”,能积极主动地自觉学习,就得合理建立竞争机制,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。
  4. 监督落实学习行动。教师不应该过分指责和批评学生的惰性行为,要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励他们完成学习任务。教师可指导学生采取以下办法来进行自我监督。
  (1)拖延法。当你急于想做一件事情时,甚至是想要发脾气时,别着急,等几分钟再做。这几分钟可以让你冷静地思考,以便降温。
  (2)奖励法。教学生学会自我奖励,给学生一种满足感、成就感,只有学生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满足,获得成就,才能自觉主动。
  (3)想象法。作决定之前,不妨先想象一下:如果我今天把这个任务完成了,该多么高兴。相反,再想想,如果我放弃了任务,会让自己和他人失望吗?
  教师应对学习拖延执行的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指导。请相信,有一天拖拖拉拉的“丑小鸭”也会变成利利索索的“白天鹅”。 (重庆市北碚田家炳中学)
  行动
  我心目中的心理咨询室  □ 姚贺国   
  要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,学校必须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,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。我心目中的心理咨询室,应当是这样的:首先,这里有全校所有学生的详细档案,按入学年份整理入册,每份档案一分为二,有闪耀着喜悦光芒的荣誉展示,也有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负面总结(自己书写并上锁),每个人的档案封面都是自认为最得意的照片。荣誉展示包括学生在各个年级阶段所获得的各种奖励,哪怕是一些在别人看来芝麻绿豆般的奖项。荣誉展示每个学期还有两次更新的机会,可以不断增加新内容。至于上锁的负面总结,是学生写给自己看的,但如果需要帮助,学生可以将钥匙随一封预约信交给一位信任的教师,或者一位专门的心理咨询师。
  其次,这里还必须配备保密的预约信箱、回信信箱(可以是电子邮箱,也可以是放在学校公开处和偏僻处的固定信箱),有固定时间的心理咨询热线。因为,很多学生并没有直接面对心理辅导教师诉说的勇气。
  再其次,这里还需要配备较为详尽的心理问题范例,以图文的形式展示较为基础的心理学入门知识和自助自护小常识。在每周公开的展示时间,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展示个人荣誉档案的同时,查阅一些有助于身心发展、预防负面影响的高招妙法。
  最后,配备一个或多个能让人放心又放松的心理辅导教师,无论是面对面还是“话聊”“笔谈”,亲切感都是最重要的。  (浙江省杭州市滨兴学校)
原文刊登在《中国教师报》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
 
整理供稿:高一管委会 李庆华
Copyright©郑州七中 联系电话:0371-65828916 E-mail:zz7zgzb@163.com
校址:郑州市金水路25号(初中部) 郑州市三全路中段(高中部)